2岁的宝宝总爱说“不”,家长该坚持还是妥协?

 引言

  2岁的宝宝有一个代名词:terrible two,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,有什么样的特点,为什么他会出现我们所谓的“叛逆”,作为家长该如何去帮助孩子或者说帮助自己顺利度过这个时期?

 

一、2岁宝宝的身心发展特点

  国外有一个爸爸,专门建了一个网站叫做“reasons my son is crying”,上面分享了各种各样男孩子们哭闹的理由和照片,非常有意思。我们先来看几张有意思的照片,看看2岁这个阶段孩子哭闹的理由和特点。

因为狗狗挡住了他搬椅子哭。

因为哥哥加入跟她一起吃早餐哭了。

因为蛋糕太热了大哭。

一只手不能抓住所有的笔而大哭。

 

  要想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为什么会经常出现乱发脾气、情绪失控的行为,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。

 

  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在一个为期40年的研究项目里,他们通过对数以千计的小男孩、小女孩的研究和观察,最终总结出了2岁左右阶段孩子的普遍发展特点。

 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儿科协会(AAP)关于两岁孩子的发展特点的总结。


 

接下来,我想通过这张图表说明两点:

  第一点:孩子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,是一种“稳定期-不稳定期”交织性地发展的,也就是说2岁的孩子出现“叛逆、蛮横、固执”这种情况,首先家长要明白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,是几乎所有孩子都要去经历的阶段。

  其次,不稳定期之所以存在,是因为孩子要实现发展就必然需要去突破现在稳定的状态,这个突破的过程就会存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,待到完成突破获得发展之后,孩子就会进入下一个较高层次、较成熟稳定的状态。

  第二点:每个孩子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,都会存在个体的差异,比如你的孩子不稳定的阶段可能出现在2岁3个月,另一个孩子可能出现在2岁10个月,但总体的模式和规律是大体一致的。

 

二、宝宝的“叛逆期”表现特征及背后的原因

如果2岁左右的孩子出现“叛逆期”的话,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?

  1. 唱反调(总是说“不”):父母要求的事情偏不做,越是禁止的事情越要做——这个阶段也是孩子说“我不要”、“我就要”最多的阶段。

 

  2. 挑战规则和权威,试探底线:故意破坏定好的规矩,比如吃饭不能看电视偏要看;或者是睡觉前要刷牙洗脸,偏不洗;层出不穷地提出新要求,看电视说好看一集,偏要再多看一集。

 

  3. 倔强固执,情绪反应激烈: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,我儿子曾经很喜欢一顶黑色的帽子,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换,只戴这一顶帽子,如果给他换了,他的情绪反应就会非常强烈;想做的事情坚决要做到,否则就会大哭大闹。

 

  4. 破坏性强:摔、踢、拆东西的行为比较多,特别是在发脾气的时候,可能会故意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。

 

  5. 和其他的小朋友易起冲突,易动手: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,特别容易争抢东西,争抢先后顺序,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,但又爱抢别人的玩具,严重的时候会打人。

 

  6.“我的”出现频率特别高:妈妈是我的,玩具是我的,什么东西都是我的。

 

  7. “一致性”要求/秩序感非常高的一个阶段:固定的顺序、位置等,比如谁的东西就是谁的,不能变;家里的东西该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,不能变。比如说我儿子,在他两岁半-三岁的时候,我吃饭用一双红筷子、我丈夫用蓝筷子,我们的筷子是绝对不能变的,变了他会大哭;3岁4个月的时候,他可以接受我用一只红筷子一只蓝筷子,尽管他也会提醒我。

 

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叛逆的表现和行为,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

  1. 自我意识/自主性的增长:孩子到两岁左右,会明确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他们必须经历这个验证“我”的过程,他是独特的,他是独立的,他对这个世界存在着控制力。因此他们内在就有一种强烈的意志力去尝试自己的想法、实践自己的想法、或者自己来做决定。

  但是2岁的孩子尽管可以说简单的单词、也可以自己走,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还远达不到“完全独立”的水平。也就是说,孩子的语言发展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需求,很多时候就会变得没耐心、烦躁、哭闹;就运动能力而言,不管是大运动还是精细动作,也不足以满足他安全地跑上跑下、切东西的需求,很容易产生挫败感,也就很容易发脾气、哭闹,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在表达挫败、郁闷的感觉。

 

  2. 喜欢探索世界的规则,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:这一时期的孩子通过行动去探索世界如何运转。他通过不断地挑战规则,来学习哪些规则是不能变的,哪些规则是可以变的。

  这一阶段对孩子认识社会、培养安全感是至关重要的。比如孩子非要玩家里的工具箱,里面有各种刀子、螺丝等,很危险,父母告诉他不可以动工具箱里的东西,他会很生气,会发脾气,但规则的坚持和多次的重复,会让孩子了解到,工具箱里的工具是存在不安全因素的,可能会割破手指、伤到身体,他了解了这个规则,然后就选择不去动这个东西。这就是一种规则、安全感建立的过程。

 

  3. 不懂得如何去辨别并处理自己的情绪:2岁的孩子可能上一秒还笑得很开心,下一秒就开始大哭大闹。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、或者控制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。

  比如他摆的乐高火车总是跑出轨道外,他很沮丧,但是他的表达方式是大哭大闹;再或者他的蛋糕被爸爸吃掉了,他很生气,他的表达方式还是大哭大闹。

 

  两岁的孩子内心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,他会沮丧、害怕、生气、失望等等,但他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各种情绪,或控制这种情绪的表达,通常的表现方式就是哭闹。

 

三、父母应对孩子“叛逆期”的方法和策略

  在讲具体的应对方法之前,先看看比较重要的基础的准备。蒙台梭利教育非常强调“有准备的环境”,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三角,分别是儿童、成人、环境。也就是说父母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,是需要做很多准备的,而且这些准备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首先,成人的准备大概可以包括两个层面:生理和心理,这是从比较高的层面上来说,从比较具体的层面来看:

  1. 成人要把自己的身心都准备好,有健康的身体、愉快而放松的心情,这样在面对孩子的时候,是开放的,是可以去接纳的。做过父母的都可以回想一下,当你自己很疲惫的时候,很焦虑的时候,是不是更容易对孩子发脾气。所以这一点也是非常基础而重要的准备。

  2. 从知识、心理的层面,你要更了解孩子,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是什么,出现这种行为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,懂得孩子你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、接受他、尊重他。

  其次,在三角形中第二个比较重要的元素叫做环境,环境的准备也同样非常重要,这里更强调的是物理环境的准备。

  举个例子来说,你把一个花瓶放在电视机的旁边,装饰起来非常漂亮,可是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,他觉得这个花瓶挺好玩的,他从来没见过,他想去摸摸它、看看花瓶里面有什么、他想抱抱它看看能不能抱动……可是这个时候,你会说“不能动花瓶,小心把花瓶打碎了”,然后你走上前阻止了孩子,打断了他的探索行为。大部分的情况是孩子的情绪失控了,他开始发脾气了。如果我们把花瓶移走,是不是就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呢。

  当然环境的准备并不意味着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清空,这样孩子就不会弄坏这里、弄伤自己,我们也就不用总是去说教孩子了,我并不是这个意思,环境的准备是有原则要遵守的,这些原则可以保证孩子既能够在环境里安全地探索,又有助于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。这些原则包括安全性、自由、结构与秩序、美感、真实与自然等等。希望通过环境的准备,减少家长说“不”的机会,从而减少孩子发脾气、闹情绪的机会/次数。

 

  那么,面对孩子2岁左右这个阶段,出现发脾气闹情绪的情况,家长可以具体使用的策略有哪些呢?

  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应,首先是让情绪平复下来。

  冷静陪伴:当孩子出现发脾气、闹情绪的情况,很多时候父母在一旁安静地陪着就好,等待孩子情绪的发泄和冷静,做冷处理同样是一种好的方式。

  非常忌讳的是这个时候家长自己也在发火,无法冷静下来,这样孩子就会学习你的行为,并且情绪和冷静的时间都会更长。如果你自己觉得当下很难冷静,可以让家中的其他成员来陪伴,自己先去卧室/厨房深吸一口气,舒缓下自己的情绪。

  情绪平复后,如何去和孩子沟通,并进行引导:

  规则一定要坚持到底: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无理取闹的时候,很多时候也是在挑战你的底线和试探边界在哪里,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坚持到底,这就是所谓的“坚定”。

不可以就是不可以,你一旦放弃了规则,妥协了,那么孩子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不是一个规则,是可以通过哭闹去改变的,他可以通过哭闹来控制你。那么以后你再想建立规则,一方面就会更难,另一方面需要的时间也会更长。很多时候我们要把这份“责任”还给孩子,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的“示范”和“引导”,做好榜样就好。

  此外,这个坚持是有方式的,是要“温柔而坚定”,这是蒙氏教育理念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,我们父母在给孩子强调规则的时候,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,但“温柔而坚定”地和孩子沟通。让孩子知道你是认真的,但是是尊重他的。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非常的容易,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:

  1. 眼神注视和交流:比如孩子哭闹完了之后,和孩子沟通时,要蹲下来,和孩子平视。要有眼神的交流,注视着孩子。如果孩子的眼睛没有看着你,你却不停地和孩子说话,他其实是没有在听的,不是他故意不听,而是他自己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起来。

  2. 平等对话:等到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之后,我们要非常认真、平等地和孩子沟通,他才能意识到“嗯,妈妈是认真的,不是开玩笑的”,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你。

  3. 身体接触:可以适当的有一些身体接触,拉着手,拍拍肩膀后背,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,也能引起孩子的注意。

  除此之外,在引导上我们还可以去做的是:

  1. 提供选择:提供选择一直是大家常说的方法,但究竟怎么提供选择呢?这个选择最好是要在一个既定安排好、要去做的事情下面的,比如今天要去儿童之家了,但是孩子哭闹不要去,那么就给孩子一个选择,你是想骑滑板车过去呢,还是自己走路过去呢?孩子是必须要去儿童之家的,这个选择是去儿童之家下面的两个选项,可以帮助达成去儿童之家的任务。

  2. 绘本示范:有些绘本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建立上也非常有帮助,比如小熊宝宝系列,小鸡球球系列,这些绘本可以让孩子知道,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,不好好刷牙就会长蛀牙。孩子通过阅读绘本来了解正确的行为方式。

  3. 帮助孩子表达情绪: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情绪,并学会说出来。对于2岁的宝宝,可能很多语言发展,包括词汇量还不够,家长就要有目的地去多和宝宝交流、多读一些有关情绪的绘本,告诉他,“你生气了、你很开心、你伤心了”究竟是什么意思,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,也可以这样说,那么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,才能说出来,而不是“做出来”。

  4. 用游戏的办法来转移注意力:比如让孩子学会收拾地上的玩具,他偏不收拾,这个时候,可以和孩子说“玩具都好困了,它们想回家睡觉了,你可以帮它们回家吗?”孩子一般这时候就很有兴趣,会来收拾。所以家长也得开动脑筋,让孩子觉得这不是一个命令,这是一个游戏。慢慢地,他会开始知道,OK,我需要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。

  最后还想说一点,蒙台梭利环境里,有三条规则叫做“不伤害自己,不打扰他人,不破坏环境”。只要孩子在这三个规则下活动,家长就可以尽可能地少干预孩子的行为,把孩子的环境准备好,多让孩子去探索和发现。当孩子发脾气、闹情绪时,家长要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去沟通和引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