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小蜜芽儿童之家,映入眼帘的可能是这样的景象:
有的孩子在种花、浇水;有的在拿着小扫把扫地;有的叠着小毛巾;有的则在收工作毯。。。
或许有家长会认为做这些是在浪费时间,这些时间应该用来阅读或练习算数啊!为什么孩子们却忙于一些课堂之外的琐事呢?
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
事实上,没有其他工作比日常生活教育对幼儿肢体、精神、心智以及道德的发展更为重要。因为孩子借由日常生活的活动创造自己,致力于改善自己,使自己趋向于完美。因此,6岁前的孩子所从事的工作对未来的整体发展是很重要的。
在设计日常生活的工作时,必须先了解与顺应人类与生俱来的倾向,比如:
喜欢探索新事物、喜欢操作、重复练习、热爱秩序等。这些都是影响人格特质形成的要素,而日常生活工作正是能引导这些特质倾向的理想做法。
当你看见孩子专心的使用夹子夹红枣时,他们满足、专注的脸庞,以及毫无理由的重复练习,都表示孩子正被一种奇特甚至超乎自然的力量所吸引:这不只是个人的兴趣,而是满足了孩子生物性的需求。这种生活乐趣,在孩子动手工作的同时,即在他们的身上流动着。
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
借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重复练习,使得孩子的动作渐趋完美,进而达到专心、协调、秩序感、独立等理想,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体能够正常化。
1、专心
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完成工作,是心智发展的重要关键。所以,即使孩子在工作中出了错,也不要刻意打断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。
2、协调
孩子为了完成某个动作,必须依赖肌肉运动与脑部的发展,以达到身体与脑力的良好配合。日常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训练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协调性,使孩子的动作趋于完美。
3、秩序感
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,经常不自觉的东摸西触,你可不要误以为他们调皮哦!这可是他们建立秩序感的方法。在教室里,我们借着物归原位的训练,使得孩子了解物与物之间的联系,由内而外,形成做事的逻辑概念。
4、独立
孩子需要靠自己的努力,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这是我们无法取代的。成人的重要任务是预备环境,以吸引孩子经由工作发展自我和独立性。
日常生活教育的内容
1、生活礼仪
生活礼仪是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。如何引导孩子将生活礼仪运用在日常生活中,这种行动的整合是孩子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之一。孩子不只学习保持安静,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安静;不只学会各种问候礼仪,也知道要实际运用在生活中。他们渐渐地学会根据时间、情况来使用他们已经熟练的生活技能,如打招呼、门的开关、坐下、站立、感谢和道歉、咳嗽、打喷嚏、打哈欠、喝水、用餐、洗手间的使用方法、如何参与和观看别人工作、如何打断别人说话、如何取拿危险物品等,都是学习的范围。
2、动作协调
我们会不自觉的使用一些笨拙的动作,影响了身体的协调。透过抓、倒、挤、舀、敲、夹、转、剪、刺等活动,帮助孩子切实做好每个动作,再配合感官的运用与互助,达到动作协调。
3、照顾自己
透过种种活动,帮助孩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,迈向独立。我们需顺应孩子的节奏,不厌其烦的示范正确的动作,使孩子藉由练习达到自我教育的成果。两岁半--三岁的孩子,必须先学会自我照顾。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使用衣饰框、刷牙、洗脸、梳头、洗头、剪指甲、穿脱衣服、穿脱鞋子、洗衣物、烫衣物、缝工等工作、培养照顾自己的能力。经过不断的练习、修正后,动作就会更协调和正确。
4、照顾环境
如果教室有任何不妥之处,孩子们就有工作可做喽!桌子上有污点,必须用肥皂刷洗;地上有水,可用抹布擦拭。孩子可以选择最适当的工作来整理环境。教师应尽可能的协助孩子,使他们能独立完成每一个动作和细节,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亲密的关系,这种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养成是相当重要的。因此,我们预备了除灰尘、扫地、刷桌子、擦镜子、插花、洗叶子等工作,帮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重整秩序。
5、食物准备
我们提供了一些活动供孩子做食物的预备,比如:切苹果、削小黄瓜、剥花生、涂果酱等,让孩子藉由实际的操作,建立肢体控制的能力,进而肯定自我。
孩子的成长只有一回,在陪伴他们面向成长之路时,小蜜芽的老师们会用更大的耐性与包容,帮助他们一步比一步踏得更稳、走的更平、也更富有生命力与朝气。